封面人物|张国良:一个企业家的家国梦、江山情、赤子心
如果说任正非将华为带到了全球通讯技术产业强者之列、曹德旺将福耀玻璃推上全球制造业王座堪称伟大,那么在国际长期严密封锁情况下,从零起步解决了国产碳纤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张国良,同样也应被赞赏。
提起张国良,人们了解更多的是他如何将国产碳纤维推上世界舞台的故事以及收获的无数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工程师奖……然而,在张国良身上,还有很多传奇色彩: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临危受命接手濒临倒闭企业、顺利安置1800多名下岗职工、捐资捐物近亿元悬壶济世……4月的一天,《纺织服装周刊》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北苑路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
约定9点采访,但8点半记者到达时,张国良已经在那里等候。他身着一件夹克衫,深蓝色的主体色调显得格外沉稳,而边缘处点缀的暗红色条则为整件夹克增添了一抹活力。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他眼神中深藏的智慧和岁月的沉淀,让人心生敬意。
“只要能学技术就行!”
张国良在介绍产品开发情况
张国良,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56年出生在江西九江庐山脚下一个绿水环抱的小村庄。小时候,他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村里看到柴油机就走不动了,在旁边盯着研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问老司机。那个时候,他就知道柴油机有四冲程,是柴油的燃烧推动了曲轴的旋转。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研究技术也成为他最大的爱好。上高中的时候,张国良喜欢下象棋,天天背棋谱,后来居然能下盲棋。高中毕业后,在乡里当通信员,工作之余,他学会了修装无线电收音机和电视机。“我能把当时的上百种晶体管、电子管收音机、扩大机的线路图记得滚瓜烂熟,随手就能画出来,后来收看毛主席追悼会的转播,就是用我自己装的小九吋电视机。”当时,张国良还发明了电话会议机,拿到了县邮电局技术革新一等奖。做公社干部,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是张国良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想继续读书。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意气风发的张国良走向了考场。毫无悬念,很快他就收到了武汉工学院(现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没有被第一志愿无线电通信专业录取,但张国良对机械制造专业的热爱也丝毫不差。他说,只要能学技术就行!坐着用货船改装成的客轮,望着九江大桥,听着江水拍岸的声音,在几声汽笛的鸣叫声中,张国良离开了家乡,踏上了人生的征途。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小时候亲眼看见建设起来的大桥,现在维修加固增强,用的就是他生产的高科技新材料——碳纤维!
张国良在车间查看碳纤维生产情况
今天的张国良,看到这座承担过历史重任的大桥,在它需要的时候能助它一臂之力,深感欣慰。“我的肩臂将与大桥永久合在一起,托起时代的列车,奔向未来。”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种家国情怀。
“让相处十年的工友有饭吃”
1982年春天,张国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在那里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革命性的无梭织机技术的成熟和各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内建设了大量的纺织工厂。但一窝蜂式的上马,并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导致之后整个纺织行业的效益都不好,全国纺织行业出现全面亏损,银行惜贷,工厂停产,工人下岗。连云港纺织机械厂也同样没了销路,厂子的生产也基本停了,工人工资也发不出来。足智多谋的张国良被委以重任,担任厂长。当时的他,心中唯一想的就是让相处十年的工友有饭吃。面对一无所有的空壳子工厂,张国良采取了很多超常规的办法,全国各地到处跑,最终让工厂起死回生。
张国良在碳纤维车间现场听取碳纤维生产情况
回想起如何带领工厂走上正轨,张国良说,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情。在庞大的纺织设备体系里,后整理设备是个小众产品,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当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张国良就瞄准了这一小众产品,发挥自己爱钻研的特长,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大家硬是做出了成套的后整理设备。设备虽说做出来了,价格也比进口的低很多,但很多人不相信一个小小的连云港厂能生产出这样的高精尖设备。为了推销产品,张国良咬牙买了辆吉普车,一年跑了7万公里去拜访客户,跑得后面的弹簧都松了。到了1996年,工厂在市场上完全站住了脚跟,产品也形成系列,能与进口设备一比高下,并逐步替代进口。就在工厂渐入佳境时,连云港市纺织系统却有不少的纺织企业开始不景气,出现亏损。市领导找到张国良,先是表扬,后是希望继续接手困难企业。张国良是一个不服输,遇到困难肯定要迎头上的人,在一回又一回的表扬声中,责任心超强的他从1996年到2002年一共接收了3家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安置了1800余名下岗职工。
把一个困难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并且扭亏为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每一个企业,张国良都要全身心投入进去一到两年的时间,市场调研、启动生产、开发新产品都要倾注他大量的精力。但是张国良也非常自豪,这3个企业最终实现了扭亏为盈。随着时代的发展,2001年7月28日,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国有资本退出,正式改制更名为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成为了民营股份制企业,但是张国良经常对股东讲,企业改制了,我们都成了股东,但千万别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它首先是国家的、人民的和企业全体职工的,最后才是我们股东的。
“哪怕倾家荡产,也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经营企业多年,张国良逐渐有了一定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他也因此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3月,张国良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从几位材料专家那里了解到,碳纤维是国家重要战略新材料,国外对我国长期严密封锁,自主研发碳纤维制造技术与装备非常迫切。从那天起,张国良就萌生了投身碳纤维产业化之路的想法,要改变我国在这一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在几十趟南下北上的调研中,张国良听到的全是专家们的质疑。“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有敢于冒风险为国家分忧的责任心!哪怕倾家荡产,也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不认输的性格加上“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让张国良一心扑在了碳纤维事业上,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滩上开始了产业化攻关。期间的艰难不必细表,曾经74个日日夜夜,包括张国良在内的主要技术人员和工人都不曾离开工厂。有一次,他就在控制室的长条凳上坐了3天3夜,为攻克一个难关而冥思苦想。
2018年1月8日,张国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张国良带领员工创建了湿法碳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建成国内第一条千吨规模T300级碳纤维生产线,打破了国际对我国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在国家急需高强碳纤维的情况下,又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干喷湿纺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自主化,建立了国内首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该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9年,在进口碳纤维受限、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张国良建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大幅加快了我国高端应用市场的碳纤维国产化替代进程。该项目荣获了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十大超级工程”。2023年以来,打造了全球首个单体规模超过两万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实现了碳纤维生产规模从千吨级到万吨级的跨越,该项目荣获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还完成了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项目建设,加快C919国产大飞机复合材料的国产替代。
对于如此巨大的成就,张国良说这不是他一人的功劳。他说:“碳纤维是国家重大战略材料,其研发及产业化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我国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付出了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是他们把碳纤维从理论到实践,研究到一个新高度。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把碳纤维真正做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实际上,内行都知道,没有张国良那样的才能,是不可能做出碳纤维的。碳纤维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生产过程涉及化工、材料、机械等20多个专业,需要把各个专业吃透,明白其中的原理,前后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功。而这对于从小就爱钻研肯吃苦的张国良来说,恰恰是激发他探索新领域的动力。他上东北、走山西、访北京、下上海……几十趟南下北上,几乎找遍了国内曾经研究过、试验过碳纤维的人,参观了多家开展碳纤维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请教了涉及专业领域的专家,整合了全国各方面的科技优势,走集成创新之路,实现碳纤维产业化。随着中复神鹰等公司的发展,国产碳纤维在2022年终于迎来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国产碳纤维用量历史上首次超越了进口量,且在中国市场总需求量的比例直接飙升到60.5%,比2021年增长了53.8%。
对于国产碳纤维未来的前景,张国良说,随着大批量生产技术的成熟,碳纤维将给各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像我们国家做的C919、C929飞机,C919的11.2%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C929的50%以上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未来很大的应用在建筑上,像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三桥、九江大桥的维修,每一次都要用到几百吨碳纤维。”而扩大国内碳纤维应用,成本问题也要解决。“碳纤维的成本要做低,要让各行各业用得起;品种要做多,要让各行各业能够适应;性能要做好,要满足高水平的需要。”张国良表示。为了将碳纤维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平民化,张国良带领团队还研发出了复合材料成套装备,让复杂的复材成型工艺更加标准化、自动化、低成本化。“下一代碳纤维的性能还要提高一倍,这是我立下的目标。”张国良相信,碳纤维新材料带来的一些行业变革和革命的效果会逐步地显现出来。
“企业要是做不好,我是睡不着觉的”
张国良在和技术人员讨论产品生产情况
带领企业取得了如此宏伟的成就,这并不是张国良最自豪的。他说,他最大的财富是他身后忠心耿耿、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这也是鹰游集团二十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到今天的核心价值。在鹰游集团,当年和张国良一起创业的老班底,一直处于企业核心地位,30多年没有换过一个人。他们和张国良一样有着共同的人生价值,多年来一直都是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张国良还特别重视发现、培养、重用新人,特别是对一把手的苗子,他更是不惜成本,屏蔽杂音,让他们在多种岗位上磨练,现在集团下设各个公司里的一把手,绝大多数都是张国良一手培养出来的。张国良成长于农村,对弱者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帮助。小时候,当他看到某个乡干部对农民态度不好时,心里会愤愤不平。在他成为企业领导后,特别强调要爱护职工、尊重职工,让职工有尊严地工作,要把职工当成企业的财富。当年有一个中层干部负责招工,居然向报名人收钱,张国良知道后火冒三丈,按照流程进行了开除处理。他说,敲诈工人是触碰了他的底线,这件事绝不能原谅。如果有一线员工来找他,他能推掉任何事第一时间接见员工,帮助处理事情。张国良经常说:“企业要是做不好,我是睡不着觉的。”在他心里,不仅装着鹰游五六千名员工,还有这些员工背后的家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多年来,张国良先后捐资捐物近亿元赞助困难企业、职工,用于抗震救灾、社会公益、科技拥军、建设希望小学、支持城市建设等事业。很多年前,张国良从媒体上看到了一个湖南姑娘没钱换肾只能等死的报道,他马上提供了所需资金,还前后几次去湖南托同学、朋友联系医生分析病情,最终这个姑娘得到了救治。为帮助贵州省毕节市的一个小村庄修好山区公路,他亲自参与前期的实地考察、完成后的项目验收等全过程,期间道路上遇到的凶险他一一扛了过来。此外,张国良还在西部地区修了3所鹰游希望小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张国良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国家巨变的亲历者。他花费两年时间亲自策划并创办“改革开放四十年陈列馆”,记录了企业家们在新中国建设发展浪潮中,勇于承担国家责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改革开放四十年陈列馆现已成为江苏省统战基地、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基地。
记者手记:
一封家书见真情
在张国良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既有家国情怀,也是文武全才。这个一生与技术痴缠的“理工男”却有着一颗“文艺心”,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用他细腻的感触和丰沛的情感,书写了一本本随笔、散文集。这些多数写于凌晨或深夜的短章,内容广泛,有《母亲的味道》《故乡》的生活感悟,也有《做出企业的高度》《百年中国—一位基层党委书记的党课讲稿》《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企业发展力量》的宏篇雄论。时隔二十多年重上井冈山,他写到:“只有经历深重的磨难,惊天动地、刻骨铭心,才能坚定信仰再出发!”他的心中,不仅长存家国梦、报国志,更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人民百姓有着深沉而质朴的感情。这是他始终未改的赤子初心。张国良曾给儿子写过一封家书,感动过很多人,其中写到:“不要把企业财产都当成自己的,我们只是生活上过得富裕一点、好一点,但财产都是国家的,一旦有一天国家需要,这些财产我会全部献出去的,年轻人要靠自己的勤奋去生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对儿子、儿媳以及集团员工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尽可能地去帮助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他的大爱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上,更体现在对员工的关怀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也向全社会展示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担当和责任。
曾获荣誉
1. 2017年12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1997年3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授予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3.2006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授予机构中华全国总工会
4.2016年8月,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授予机构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5.2018年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予机构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
6.2019年11月,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授予机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7.2018年10月,获得俄罗斯工程院伊万·亚历山德洛维奇·格里什曼诺夫奖,授予机构俄罗斯工程院
8.2016年5月,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授予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9.2020年12月,获得全国杰出工程师奖,授予机构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
10.2014年3月,获得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授予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11.2023年12月,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授予机构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