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致力于尖端装备的现代化与高新材料的产业化

国产大飞机C929国产化率突破90%;2025年;C929会迎来三大里程碑

2025-03-03 字号

国产大飞机C929的全面国产化,C929国产化率已突破90%。而这场逆袭背后,是35吨级国产航发、全球最大复合材料机身、自主可控航电系统的全面崛起,更是对波音、空客百年霸权的一次正面宣战!

机身结构:复合材料占比60%的“碳纤维革命”

如果说C919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破冰船”,那么国产率高达90%以上的C929宽体客机,就是真正的“规则改变者”。它采用的长江-2000发动机,推力达35吨级,超越波音787使用的GEnx;机体结构国产复合材料占比突破60%,比空客A350的53%更高;航电系统首次引入量子通信加密技术。

在机身材料上,过去一直依赖进口的碳纤维树脂基材;根据C929项目总师透露,C929将采用50%以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和15%的钛合金。显著超越了主流窄体客机的10%左右(C919为12%)。作为对比,波音787和空客A350XWB的用量分别为50%和52%。另机身壁板由中建材自主研发,实现全尺寸一体化成型工艺。也就是说国产机身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相比传统铝合金,减重25%,疲劳寿命提升3倍,机身寿命达6万飞行小时(波音787为4.4万小时)。这意味着,由中科院和商飞联合研发,性能指标超越美国同类产品,彻底解决机身材料“卡脖子”问题。
      更关键的是,C929的研制采用“主制造商-国内供应商”模式,中航工业、中国航发等企业承担了70%以上的核心子系统研发。这种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体系化升级。
       以上海为中心的航空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的钛合金锻件—复材蒙皮—航电芯片产业链;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开发的数字孪生技术,将试飞周期缩短40%;西工大研发的航空铝合金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底层能力的积累,使得C929不再是被动融入全球供应链,而是开始反向输出技术标准——中国商飞正在主导制定新一代民机复合材料适航审定标准,这将成为未来全球航空制造业的“技术宪法”。

机翼与气动设计:全球最大展弦比机翼

我们知道展弦比与飞行器的性能密切关联,大展弦比表明机翼比较长且窄,能够带来较小的诱导阻力,适合长时间飞行。C929展弦比11,超过了波音787为10.1;采用斜切式翼梢小翼,燃油效率提升4%。

因而,可以说C929的突破绝非某家公司的功劳,而是背后是数千多家中国企业组成的“航空天团”——成飞造机翼,沈飞搞起落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全产业链协同,让C929的研发周期比空客A320缩短40%,成本降低30%。但还有10%需要继续攻坚!

2025年,C929会迎来三大里程碑:

预计3月,上海浦东基地曝光C929总装画面,机身复合材料占比51%,钛合金用量15%,比波音787更轻更强。

预计6月,搭载CJ-2000的试验机首飞成功,推力、油耗数据全面碾压通用电气的GEnx。

预计12月,中国与中东国家达成互认协议,C929获准执飞迪拜-新加坡航线,欧美垄断的铁幕被撕开一道缺口。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根据商飞的研究报告,未来二十年,中国市场将接收双通道喷气客机1250架,价值3800亿美元。国产大飞机C929的90%国产化率绝非数字游戏——它意味着中国首次在宽体客机领域构建了完整产业链。

从成都的航发叶片、西安的飞控计算机,到上海的复材机身,一条覆盖22个省市、1200家供应商的“航空长城”已然成型。而剩余10%的未攻克领域,正是中国航空工业下一步的“珠峰攀登点”。正如C929总师所言:“我们不需要100%的国产化率,但必须掌握100%的自主权。”

来源:复材网